離婚,不只是情感的終點,經濟問題往往更殘酷。不少人會問:離婚後,我可以跟對方要贍養費嗎?金額要怎麼算?法院又會怎麼判?
本文帶你掌握:
離婚贍養費 vs. 夫妻財產分配
很多人常把「夫妻財產分配」和「離婚贍養費」及「扶養費」混為一談,但這是之間性質不是相同的:
| 制度名稱 | 夫妻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 | 離婚贍養費 |
| 法源依據 | 《民法》第 1030-1 條 | 《民法》第 1057 條 |
| 核心精神 | 肯定婚姻中配偶在經濟家務及感情上的協力,計算婚後財產差額 | 扶養義務的延伸,保障無過失、陷入生活困難的一方 |
| 計算方式 | (婚後財產-婚後債務)差額 ÷ 2 | 綜合雙方經濟狀況,酌定「相當」金額 |
👉贍養費 ≠ 財產分配,不能互相抵銷
離婚贍養費的法律依據與請求條件
法定依據:《民法》第 1057 條:「夫妻無過失之一方,因判決離婚而陷於生活困難者,他方縱無過失,亦應給與相當之贍養費。」
法定贍養費僅適用「裁判離婚」
- 裁判離婚: 只有透過法院判決離婚,才適用《民法》第 1057 條的法定請求權。
- 協議離婚(契約約定): 協議離婚不適用《民法》第 1057 條。但雙方可依契約自由原則,在離婚協議書中自行約定「贍養費條款」,其法律基礎為契約而非扶養義務。
法院檢視三大核心要件
法院審理時,會嚴格檢視以下條件:
1.須為無過失一方
請求人須為對離婚原因事實沒有責任的無過失一方。
若請求人有外遇、家暴等重大過失,即使生活困難,法院也會駁回。若雙方皆有過失,通常也不符請求資格。
2.須陷於生活困難
需具體證明收入不足、年紀過大、或身體健康因素而無法維持基本生活。
法院通常會參考當地縣市的「最低生活費標準」或「平均每人月消費支出」,來判斷請求人是否尚能自立。若當事人仍有穩定職業收入,法院可能認為「尚能自立」,不會支持贍養費。
另外有時候會有部分女性會主張需要帶小兒而無法謀生,但所謂無法謀生主要是指欠缺適合的工作技能、條件賺取收入維持生活,為了要照顧小孩而不工作,其實是屬於自願發生的情況(加上保母制度資源越來越完善,將小孩托育而外出工作賺錢,越來越普遍),多數的情況下以這種理由主張對方要支付贍養費,多會受到阻礙。
3.須為裁判離婚
請求權必須是依法院判決結果而成立。
4.時代演進越來越難請求
贍養費制度,主要是舊時代產物,在舊時代女性因為教育程度、身體因素(例如裹小腳)等因素,在婚姻中經常是附屬於男性之下,欠缺獨立的謀生能力。隨著時代演進女性權益意識的保障與提升,婚姻生活中,女性與男性在經濟謀生能力上的差異已漸漸縮小,女性因為離婚無法繼續謀生的情況越來越少,進而使贍養費制度發揮作用的機會變少。
📌時效提醒
- 定期給付(例如每月支付):各期請求權自到期日起 5 年內未行使即消滅(民法 §126)。
- 一次性給付:原則上適用 15 年一般請求權時效(民法 §125)。
📌離婚協商提醒:
因為贍養費與子女扶養費不同,若是掌握此概念的差別,在面臨協商離婚時,一旦對方配偶無理要求贍養費及扶養費時,就可以勇敢地破折對方,不具備特殊情況下,一方都沒有義務要求他方無條件提供經濟支援予自己,否則只是假藉法律的制度遂行寄生他人目的。
離婚贍養費怎麼算?法院判決標準
法院判斷並無固定公式,會衡量雙方收入資力、年齡健康、就業能力、共同生活水準與基本需求等,並參酌各縣市最低生活費或主計總處家庭收支統計資料,作為金額評估的參考:
法院綜合考量因素
| 考量面向 | 說明 |
| 雙方財力與收入 | 雙方的薪資、財產、投資狀況,決定支付能力與需求程度。 |
| 年齡與健康狀況 | 請求人能否繼續工作、健康狀況是否足以維持謀生能力。 |
| 生活程度 | 衡量夫妻過往共同生活的消費水準。 |
| 家庭責任 | 是否有照顧未成年子女或其他年長父母的責任。 |
| 基本生活需求 | 參考主計總處資料,推估當地基本生活所需。 |
常見給付方式與範圍
- 定期給付:每月數千至數萬元不等(例如:高齡無收入者,法院可能裁定每月 10,000–30,000 元)。
- 一次性給付:數十萬至上百萬,常用於解決短期生活需求或雙方協議。
判決趨勢:得調整或停止
若日後經濟狀況變動(例如給付人失業、收入驟減,或請求人狀況改善、再婚),雙方均可聲請法院調整金額或停止給付。
當事人的實務提醒與準備
📌 證據準備
- 過失證據:外遇、家暴、遺棄等
- 生活困難證明:醫療證明、失業證明、收入不足的文件
- 財務資料:薪資單、稅單、銀行存摺
- 支出單據:房租、醫療費、日常開銷收據
📌 訴訟策略
- 建議在離婚訴訟中一併提出贍養費請求,避免另行起訴增加成本。
- 協議離婚時,務必將贍養費條款(數額、方式、終止條件)白紙黑字寫入協議書。
離婚贍養費並不是「離婚就一定拿得到」,而是要同時符合:無過失、生活困難、裁判離婚三大條件。
金額沒有統一標準,法院會依個案衡量。若您正面臨離婚,務必釐清自身條件、蒐集證據,並尋求專業律師協助,才能爭取應有的生活保障。